小米22元智能家电梦想难实现
传统家电业界不买账,称雷军的“22元智能家电梦想”实现有点难!■IT时报 戚夜云
传统家电+22元智能模块=智能家电,在小米自家的发布会,雷军为消费者们画了一幅智能家电的宏伟蓝图。但与此同时,这对在智能家电行业深耕多年中国家电厂商来说无异于狠狠地“打脸”——凭什么海尔们多年没完成的事业,小米们来了瞬间就能搞定?在小米与美的、魅族与海尔结盟后,预计海信、格力也将纷纷下水,一场智能家电领域博弈已然展开。
智能家电的理解分歧
家电智能化,看似一个非常庞大的话题,但在雷军口中,就是十几元钱的事儿。
在雷军看来,手机连接复杂,每个设备都需要App,云服务投入大,是当前智能设备的三大痛点,而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小米的答案将出乎很多人的预料”,“22元,小米的智能模块目前的材料成本价只有22元,一年之内做到15元,2年之内减少到10元”。
小米智能家庭负责人高自光表示:“小米希望让业界了解,成本并不是问题,云端以及一些通用部分的研发和成本小米都可以帮忙部分负担。”
对于小米口中似乎轻而易举的未来蓝图,家电产业资深观察家刘步尘却并不认同,“如果真的22元就能实现,那么智能生活,不是今天才能够到来,十年前就应该出现。”他认为,小米理解的智能家电和传统家电企业所理解的概念并不相同,而且成本也不是智能家电推迟到来的主要原因。
早在十年之前,智能家电的概念就已经被提出,而十年之后,某传统家电品牌市场总监告诉《IT时报》记者:“智能家电中,如智能电视市场去年下半年的销量才有实质提升。”他认为,这些智能家电还并没有真正被消费者所接受,“传统的32寸电视可能要1000元,但是42寸的智能电视也不到2000元,一般的消费者都会选择后者。”在这其中,价格是主要驱动力,而非智能。
22元?实现不了!
刘步尘认为,之所以智能家电步伐缓慢,是因为这些贴上智能标签的家电并没有实现“智能”二字,整个行业的技术或产品本身还不够成熟。“要想成为实实在在的生活方式,首先每个产品都要变成智能的,而不是单个某一个产品变成智能,所以这些产品技术发展的本身,步调并不是一致的。”
目前市场的智能产品并没有系统化或者整体化,并没有与互联网接入也是一个原因,但最关键是缺乏一个智能家电的标准,能够让不同的产品建立在同一个标准上。目前企业推行的智能家电标准是自己的标准,链接的是自己的产品。但是,谁家买家电只买一个牌子的?
“小米和美的合作,我认为这是一个好的事情。但是22元就能推动智能家庭的到来,没那么简单。”刘步尘分析,“就以冰箱为例,你不用打开冰箱,就能知道冰箱里有多少种食物。它能检测到你冰箱里有多少个鸡蛋,每个鸡蛋的生产日期、已储存日期和变质日期。而如果要实现这些功能,这款冰箱需要添加摄像头、感应器等,22元的成本应该不够。”
“如果小米仅仅是利用自己的智能模块将所有的家电连接到一起,那么这种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智能。我们还处于智能家电的发展初级阶段,经过十多年的积累,要想达到真正意义上成熟的智能家电,还需要3年。”
更看好海尔
小米并不是第一家想做智能家电开放平台概念的公司。去年3月,阿里巴巴就曾与美的签署类似的战略合作协议,打造基于阿里云的物联网平。
另一个智能家电先行者是海尔,虽然2006年海尔就推出过U—HOME解决方案,而且发展不尽如人意,但是帕勒咨询公司资深董事罗清启却认为,最后能够成为行业标准的制定者,海尔的可能性最大。
罗清启认为,现在所有矛盾的集中点都是各方搭建的平台,第三方企业愿不愿意进来。“假如小米做得好,哪家品牌愿意被控制呢,”互联网时代,数据的价值更大。一台智能电视在消费者的家里放了10年,值钱的并不是硬件,而是消费者在这10年里产生的数据,这些数据如果让小米控制的话,获利的将会是小米而不是电视机的生产厂家。
“所以来自小米等平台的邀请函,对于家电企业来说就是一场鸿门宴。”罗清启表示,如何成功吸引到第三方企业的加入,是智能家电推行的一个难题。但是在这场博弈中,拥有完整产品线的海尔无疑拥有巨大的优势,利用自己的产品就可以搭建起一个智能的家庭。
而令人意外的是,1月20日,魅族宣布与海尔U+智能生活平台合作。海尔将向魅族开放U+ SDK,使用魅族手机无需安装App即可控制海尔U+平台之上的智能设备。这标志着,在这场行业标准形成的竞赛中,海尔又收获一个重要产业链生态合作伙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