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该买哪种麦克风好呢?”“哪款显示器是最好的?”像我这么聪明的人,经常听到这类问题。如果这是一个简单又有答案的问题,我是会毫不犹豫告诉你的。(这个问题其实挺难的,又没有一个特定的答案,所以我没法直接告诉你。) 录音设备变的触手可得,不知道这是好还是坏。每个人都可以用一台电脑来进行录制、制作、和发行歌曲。从而涌现出了一个竞争激烈的设备市场,专门用于家庭录音的设备市场。并承诺给所有人,会让那种典型的复古的声音在我们的地下录音室里重现,但我们怎么才能做到这些呢? 从卡带到电脑
模拟录音是最原生态的方式:它能保留一切细节和分辨率。磁带是一种可以代表模拟音频信息的介质;同样黑胶则是另外一种介质。当录音方式转换成数码时,分辨率会降低,所以用数码的方法去制作模拟录音,自然就会失去一些原有的东西。但另外一方面就是,细节上的差异特别小,你甚至都注意不到这微乎其微的区别。当然了,一些技术宅该说了:这绝对是有区别的。发烧友的定义范围如今可以从枯燥扩展到令人不解了,——黑胶听起来效果比CD好,MP3太差劲了!——这几个和弦听起来更清澈透亮。随便吧朋友。 总之,数字音频自上世纪50年代计算机革命那会儿就注定了它将会更得到更好的发展。当门外汉操作电脑都可以轻易用数字模式制作出模拟录音的效果时,他们会觉得这种东西又便宜又好而且又有用,那么家庭录音这个事情就会变得正经起来了(除非你觉得只录个4首歌不是特正经)。兄弟你知道你爸在你出生之前就买的那台苹果电脑里,自带的有一个Garageband应用程序吧?这个应用程序比LesPaul在50年代首创的多轨录音磁带装置要高级N倍。磁带是之前用来录声音的,但磁带现在已经被淘汰了。数字录音又便宜又方便,你根本没必要再去维护和校对一个磁带机了。这就是为什么数码产业的革命那么受欢迎,我们失去了一些东西,但对于大众来说—他们得到了很多。 真空管和晶体管
人们都钟情于真空管,通常好的声音都会和它们联系到一起,但真空管究竟是什么呢? 首先,真空管是用来放大和调制信号的。真空管由两部分组成:一个超热的金属板向另一个接收器发送电子信号。几十年前,实验室里那些穿白大褂和戴黑框眼镜的小白鼠们发现(这可一点都没讽刺),他们可以把那些电子板中间放置一个屏幕,然后用来控制发送和接收的信号。真空管的声音从两个方面颠覆了人们的想法:首先是那些穿白大褂的工科男——他们是专业人士,但他们的专业却是用来为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供设计和服务的:就比如音乐制作,广播行业。其二,我们大多数(这么称呼要取决于咱们的年纪)觉得真空管的声音听起来很舒服,因为伴随我们长大的很多音乐都是用真空管管录制的。虽然那会儿你可能还是个孩子,正躺在你妈妈的汽车后座上听LindaRonstadt,但你脑袋里的那根弦儿却已然和真空管融为一体,不可分割了。 后来就出现了晶体管,但它的口碑不太好。晶体管的原理和真空管一样:发射器、接收器和一个调制器,但与真空管不同的是,它采用掺杂进半导体元素的方式。(半导体在电学性能上有介于导体与半导体之间的性能。这些性能极大的取决于其中所掺的杂质。)通常来讲,硅是最基本的元素,然后还有一些其他的元素比如硼,然后把这些不同电学性质的元素添加到同一个特定的区域。实际上在固态物理学的课堂上这些是相当有意思的,我解释这些也不是因为想标榜自己有多酷说“哥们儿我就是个技术达人”之类的,是因为这些在现如今已经改变了整个世界。 总之,大家对晶体管有什么意见呢?主要是因为早期技术的局限性造成的设计缺陷。晶体管的制造成本非常廉价,这也是它现在仍然还活跃在大众的手里的原因。最早的晶体管市场,只从消费者单方面考虑来设计产品,导致质量非常低,而且使用的芯片并不是专门为声音设计的,由此造成的结果就是声音都特别粗糙。加上我们大脑天生觉得晶体管的声音和真空管相比本来就降低了一个档次。这是不对的,因为只要有了正确的设计和合适的零件,你可以从晶体管里得到非常不错的声音。 如今,真空管和晶体管并肩从模拟录音走到数字录音的方式,花更少钱的人掌控更多的权力导致了这个趋势,这也可能意味着录音质量会略低。 设备党Vs.音乐人 设备发烧友又是一个问题,很多“音乐人”都是一些设备党冒充的,为的是让他们的浪费看起来更合理一些。买一堆垃圾感觉很好,我自己成了受害者,并同时眼睁睁的看着周遭的人也沦为受害人。买有这些老式设备的人表现出最操蛋的就是,他们弄到这些设备总是在想着重现RollingStones的声音或者重新录制Beatles的专辑。这样做真的值得吗?这些伟大的唱片已经由那些真正优秀的音乐家作出了华丽的效果,那些设备党在朝九晚五后后的业余时间还想延续RollingStones的经典力作是不可能的,想都别想。但是,这个美丽的梦促生了这些产品的出现,维护了那些投资于收集这些设配人们的利益,这些人把他们的收藏品卖给那些西装革履之下还保留着摇滚心的上班族。你既不是设备党又不是个音乐人,那我建议你选择其中一个,然后就等着往里陷吧。 我们即将进入一个崭新的世界,更多更多的人对于制作和发行音乐跃跃欲试。这是个好事儿,让我想起了那个无限猴子定理:(无限猴子定理是来自波莱尔一本1909年出版谈概率的书籍,当中介绍了“打字的猴子”的概念。这个定理是概率论中的柯尔莫哥洛夫的零一律的其中一个命题的例子。无限猴子定理说明,一只猴子随机在打字机键盘上按键,最后必然可以打出法国国家图书馆中的每本书。)按照这个定理来说的话,也许如果无数的音乐人拥有无限的应用程序和无限的时间,他们总会做一些还能听的过去的专辑,或者他们最少也能做出几张那种烂泥一样让人觉得昏昏欲睡的“chillwave”专辑吧。只有时间会说明一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