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回顾技术的演变历史时,我们也应该关注技术演变的背后逻辑。
文/五湖客(@让天长笑) 几年前,美国的《连线》杂志发表了“Web已死,Internet永生”的文章,由于作者之一是长尾理论的提出者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也是《连线》杂志的主编),这篇文章的影响很大。 这几年,随着手机和平板电脑的热销,Native App大行其道,甚至美国的著名社交网站Linkedin把基于web的移动应用改成基于app的移动应用,去年,脸书的创始人扎克伯格 更是承认“专注在 HTML5 上面是他有史以来犯过的最大的错误“。似乎Web App真成了“落后生产力”。 就在几星期前,有报道说苹果的apps下载量达到500亿,这是个让人印象深刻的数字。 然而,跨过这些表象,当我们回顾Web的由来,及成就它成长的原因,我们仍然有理由相信,app必死,而Web永生。 这里,说App必死,Web永生,是指目前这种需要下载和安装的移动互联网应用模式,必然衰落(但不会衰亡),而代之崛起的是基于html和浏览器的应用,必会卷土重来,重新占据移动和整个互联网应用的主导地位。下面就细细解剖这背后的原因。 一 Web的前世今生 1 互联网的由来 为了明白是什么使Web应用(基于浏览器的)占据了PC时代的统治地位,及为什么它会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卷土重来,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Web的前世今生,以及驱动它轮回的背后力量。 从1961年有关计算机网络通信交换的论文发表,到1965年两个计算机相连的第一个计算机网络诞生,计算机之间的通信研究就正式走入了人们的视野。人们设计了TCP/IP协议,这是互联网的基础协议。打个比方,如果网络是个邮差,TCP/IP就是两个通信人的地址标准和格式,没有这个标准,邮差是无法把信从发信人送到收信人的。但是把信送到,只是通信的第一步,信件里的内容必须是用发件人与收件人都懂的语言写的,否则就是鸡同鸭讲,这种语言,换成计算机术语,就是文件/文本层次上的协议。 在60年代末,IBM发表了在文件/文本(document)层次上的通信协议(语言),即GML(Generalized Markup Language - 通用标识语言),到八十年代,GML进化成国际标准的SGML(Standard Generalized Markup Language)。SGML具有以下特点:标准,开放,跨平台,自由(不依赖于硬件和软件,不依赖于任何厂商)。下面我看看这些特点的力量。 2 技术背后的力量 当我们回顾电脑发展的历史,乃至更广阔视野的近代商业史,我们发现,“标准,开放,跨平台,自由”是推动许多技术普及或革命的力量。不要小瞧了这九个字的功力。 先谈“标准”,笔者有一次和一个搞制造业标准的学者聊天,他举了一个标准化的力量的例子,他说有一次去印度出差,看见街上各式各样的餐馆,不知如何选择,但他看到了麦当劳后,就走了进去,他并不是喜欢他眼里的垃圾食品,而是他知道,全世界的麦当劳是一样的,不会有卖羊头, 挂狗肉的事情发生。在美国的麦当劳吃的啥味,在别的地方也啥味。结果会完全符合心里的预期。在北美,中餐馆到处都是,但鲜少有做大的,更不用说做到像麦当劳这样的影响力了。 笔者认为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没有标准化,同样名字的一道菜,在中餐馆A你可能吃得齿留余香,在中餐馆B可能吃得倒胃。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在不想冒倒胃的危险的情况下,食客的选择往往是选择已经知道的餐馆,这时标准化的作用就会显现。 事实上,通讯史曾发生过标准化导致的行业革命, 1847年,美国邮政服务第一次引入了邮票(邮寄费的标准化),到1890年,它的邮件数量由1847年的1.25亿封暴涨到1890年的40亿封,而其间美国的人口不过从1847年的两千三百万左右增加到六千二百万左右。类似的例子,在机械工业也发生过。标准化是机械零件可以互换的基础。如果仔细考察标准化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怎么强调其重要性都不过分。 再谈“开放”,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王安公司了,可在八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中,王安公司是仅次于IBM的电脑公司,王安本人也一度列入全美十大富豪榜之列。 但在九二年就申请破产保护了。 王安公司由盛而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走开放路线,没有走与IBM电脑兼容的路线。我们后面还要谈到这一点。 由于标准是开放的,这样就给了所有公司进入这个领域的一张免费的门票。“开放”造就了PC及微软,也让一些走封闭路线的公司倒掉,而个人电脑的鼻祖,苹果公司也差点因封闭而挂掉。 “跨平台”就不多说了,它的好处显而易见,我们早已见证了它在信息行业的力量。 畅销书作者Don Tapscott经过大量调查,在他的畅销书“数字化的一代”(grown up digital )中,把“自由”选择列为网络一代(年龄是包括80后及更年轻的这批人)的第一个特征。 其实,就笔者的经历,不仅作为个人的网络一代,把自由当成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即使作为大企业,也会把“自由”列为很重要的一条技术政策。它们宁可选用费用较高的“自由”技术,也不愿采用费用较低,但却被一家公司锁定的低成本技术。 许多世界五百强企业宁可选用开放的Java技术平台,来开发信息应用项目,也不选用MS.Net技术,“自由”是重要原因之一。因为把Java用作标准语言的开发商很多,这些大企业要保持更换任何技术供应商的“自由”,他们不想被微软一家公司锁定,一旦被一家公司锁定,长时间的费用,一定 不会低。 这样的事情,在其他商业领域里已经屡见不鲜了,看看沃尔玛的许多供应商被沃尔玛榨得油灯枯尽,前不久,看到报道黑龙江几家家具商都被宜家压榨得活不去了,因为宜家几乎是他们的唯一客户。因此,不论你是供应商, 还是客户,被一家公司锁定,等于被人卡了脖子。商业上,已经有很多例子,“自由”,某种角度上说就是低成本。 3 大道至“减” 读到这里,我们很自然地会想到, SGML具备“标准,开放,跨平台,自由”的所有特征,互联网的基础协议也早已存在,可以说,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中后期,互联网革命的所有要素似乎都已具备,为什么SGML没有成为互联网革命的主角呢? 答案是“复杂”!SGML有多复杂?让我们看一下直观的例子,EDI (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 电子数据交换) 是用于供应链管理用的数据交换协议(现在已被XML所取代),可以说是电子商务的祖先,而EDI是借鉴了SGML的标识语法。复杂的后果是高昂的成本。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互联网刚崭露头角的时候,一个EDI咨询师的收费标准可达到每小时七百美元,换算成年薪是一百好几十万美元。由此可以想象SGML的复杂程度。在IT行业史上,无论多么玄酷,复杂的软件技术,最后不是已经安乐死了,就只是在狭窄领域苟延残喘。我相信,将来也不会有例外。 要么变得简单,要么被简单所淘汰。“复杂”就是SGML最短的那块板,而且及其短。 IT业有许多“高帅富”,他们既有改变世界的能力,也有改变世界的梦想, 然而,IT业改变世界,也改写历史的最靓丽的桂冠 - 互联网之父,却让一个“屌丝”物理学家-Tim Berners-Lee摘了去,其实,Tim Berners-Lee做的无非是减法,即简化了SGML的标准,这和乔布斯的某些做法有异这曲同工之妙,嘿嘿,大道至“减”! Tim Berners-Lee简化SGML的同时,也创造了HTTP协议,HTTP是基于客户端/服务器端(Client/Server)模型的应用层的协议,它和HTML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简单,而且是极其简单,它最早的版本只有一个方法(Get)。“简单”对于开发者(商), 意味着低成本。这不论对于用户还是商家都至关重要。 尽管HTML不完全是由SGML发展而来,但HTML继承了SGML的基因:标准,开放,跨平台,自由(不依赖于硬件和软件,不依赖于任何厂商)。但同时,HTML却没有SGML的缺陷 – 复杂。可以说,1990年HTML和HTTP的诞生,是互联网革命的真正开始。1990年可以说是互联网革命元年。 许多人把Web和互联网等同起来,但互联网比Web的范畴大的多,Web只是互联网的一部分,否则《Web将死,Internet永生》也就根本站不住脚了。 Web的应用都是基于浏览器的,最早版本的浏览器也是Tim Berners-Lee带头开发的,其实,浏览器可以说是一个互联网的Native App, 只不过它一开始就是一个平台式应用。 4 免费的午餐 然而,我们仍然可以开发利用HTTP的Native App, 就像浏览器一样,为什么从最开始Native App就没有成为互联网应用的主流呢?我认为还有一下几个原因: 免费是第一个原因, 雅虎的历史,相信多数人都耳熟能详了,雅虎的最大贡献可能就是在互联网的早期年代,创立了免费的模式,这一模式,对浏览器成为Web应用的平台有很大的助力。雅虎即使不是最早的商业网站,但也是在互联网革命开始的早期最有影响的网站。 免费对早期Web应用是个催化剂,极大地加速了Web 应用(网站)的普及。 第二个原因,是, 在九十年代早期到中期,软件开发工具和技术,远不如现在发达和强大,人们利用现成的浏览器作为平台开发Web应用,远比自己开发Native App的成本小的多,维护成本和升级成本也低得多。 当然,免费是可能由于一开始雅虎 的创始人就把互联网当成新媒体有关,媒体的主要收入模式之一是广告,而广告的价值来源是海量观众/受众,所以流量一开始就是雅虎的关注点,所谓“眼球”是也。因为如果一开始就对内容收费,做大的速度就会慢很多,而且创业公司绝对做不过传统媒体,因为传统媒体的内容储备,是创业公司望尘莫及的。所以用免费的模式,迅速吸引“眼球”就成了最好选择。 这是雅虎快速崛起的原因之一,也是后来导致其被后起之秀谷歌和脸书所超越的一个诱因。 互联网有媒体的特征,但绝对不是媒体,就像QQ可用来聊天,但QQ决不是电话一样。也许,当雅虎请来一个传统媒体的老人来做CEO时,它后来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不过,我看好现在的美女CEO,她把雅虎重新定义为技术公司,这样才可能使其重新焕发创造活力。免费,这至今仍是互联网的重要力量之一,将来也不例外。但同时,收费的内容和服务业已开始为用户接受,这也和付款越来越容易相关。 5 为什么是Web? 浏览器作为HTML的平台,正式因为HTML的以上特征,Web才主宰了时代的互联网应用。这和另一个因素也有关,即用户体验, 虽然Web界面的用户体验不如Native APP,但由于Web是新鲜事物,人们容易接受其不足的地方。但Web应用会占据统治地位的更主要的原因是: a. 对于用户,如果每个站点都是一个Native App, 那么用户就要安装大量app在电脑上。 b. 对于开发者,如果采用Native App,要考虑不同的平台,开发成本更高,事实上,许多公司的内部应用从Native App演变到Web App,这是最主要原因之一。虽然开发者对Web App也要考虑不同浏览器之间的差异,但对这样的付出要小得多,因为浏览器是基于HTML和HTTP标准和协议的。 c. 当Native App升级时, 用户就要升级安装,而开发者更是痛苦,因为要考虑不同的平台。 d. Web App基本都是免费,但仍然可以找到营收模式,但如果是Native App,由于安装在用户的PC上,除了收费下载,就很难找到合适的收费模式,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收费模式比免费模式也让用户多了许多麻烦和担忧。除非用户觉得特别必要,收费模式在互联网革命早期,是很难行得通的。
二 新时代的互联网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Web App似乎一下失去了光彩。这是因为:首先, HTML4.0 是2000年前就发布的,在那个时代,基本还是拨号上网,从那以后,有几点大的技术进展, 一是宽带开始普及,由此而催生了视频应用,二是所谓Web2.0的兴起(包括博客应用等),更重要的是移动互联网的兴起。而基于HTML4.0的浏览器明显不适用于新时代。因为它缺乏以下特点:1. 没有对视频的支持2. 没有基于地理信息的接口(无法开发基于Web的地理信息服务)3. 对数据元素(文字,图像等)的操作支持不够丰富强大(影响手机Web游戏体验)4. 没有其他常用的应用接口(比如摄影,录像等)其次,移动互联网,目前是智能手机唱主角,它与电脑不同的地方有三点:1. 小 (不仅体积小,更关键的是屏幕小)2. “轻”- 与台式机相比,它的硬件处理能力是“轻”量级的 3. “窄” – 带宽窄,即使4G技术,由于用手机上网的地方,通常是人多密集的地方,带宽资源是公用的,所以其带宽仍然受控于环境。显然,小屏幕限制了原来大行其道的免费模式,因为商家或开发者很难通过广告创造营收。开发者必须另辟渠道,才能找到收入模式,否则难以存活。2008年,苹果应用商店的开放,给众多的开发者一个盈利渠道, 另外,移动终端不够强大的处理能力和带宽的限制(严重影响用户体验),没有盈利的好方法,再加上新的HTML5.0 迟迟不能定稿(HTML4.0 不支持地理信息接口是致命的缺陷),导致了这几年Native App统治了移动互联网的应用。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移动互联网的Native App 具备PC传统软件的一切缺点,而它的优势 - 用户体验,却会随着技术的进步而逐渐丧失。下面我们就来细细分析一下。不久前,看到报道说三星公司5G技术可以达到一秒钟下载一部电影,但5G的应用,可能要到2020年了。 近几年内,人们还是受困于带宽问题。智能手机的这几个特点,加上HTML4的固有缺陷,再加上苹果公司“乔老爷”的天才产品设计和苹果应用商店的兴起,导致这几年App大行其道,这才有了本文开始提到的连线(Wired)的那篇文章,但那篇文章中把Twitter和发FaceBook看成是 Native App,纯粹是拉郎配。由于其屏幕小, 现在智能手机的商业模式除了游戏就是基于地理信息服务的模式,而原来最重要的广告模式,用武之地却非常有限。所以导致移动互联网赚吆喝够多,赚钱却有限的尴尬局面。 移动终端,最能满足现代人利用碎片时间的需要,所以小型游戏很流行。三 App的天生罩门尽管App这几年纵横江湖,睥睨天下,但它许多天生的弱点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我相信,这也是将导致它必然衰落的根源。首先, 手机与电脑不同,我们可以不把许多个人敏感信息放在电脑上,但却很难不放在手机上,因此,安全性对于手机,比对于电脑还重要。Native App的安全性是个双面仞,一方面,从技术架构上来说, Native App可以做到比Web App更安全,但从现实的角度看,Native App最危险的地方在于,用户很难判断心怀不轨的人所开发的恶意程序。所以,Native App无法解决用户的安全顾虑,但由于Web浏览器采用沙堆模型,Web App有它不可比拟的优势。再看下面:1. Native App大问题是,它不像Web,即不是跨平台的,也不是标准的,为开发带来许多额外的成本。很多iPhone用户必选翻墙才能安装一应用,则说明,封闭而不开放系统的弱点。一个封闭的物理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自动向熵(混乱)最大化发展,这样的信息系统也也经不起时间的考验。2. 通过云端的帮助,带宽的问题在Web应用上可以得到相当的缓解。3. 还有就是,用户需要的是功能,而App却要求先下载安装,用户多了一道手续,更重要的是,有时用户有时要比较相似的产品,一下载安装不仅对用户是个负担,对硬件资源有限的移动终端,也是个负担。还有就是,一些不常用的功能偶尔也需要,比如,一年用户如果只用一两次的功能,用户也得安装,App升级,用户也必须跟着升级等等,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说,Native App显然有自己不可弥补的缺陷,无论从开发者, 还是从使用者的角度看, 维护成本显然都比Web应用高。4. 从2008年苹果公司开通App Store和开放iOS的SDK以来,其两大优势(iPhone的用户界面和付款功能),导致App爆发,但这两项优势,会随着其竞争对手的技术进展,逐渐减弱。但是, 开发Native App犹如造火车,不同的平台相当于不同的轨道(缺乏标准化),这是它的致命伤之一。5. Native App的开发者,被应用商店所控制,我们已经不止一次看到类似的报道,一个下载量很高的App,可以轻易被苹果踢出App Store,这种对开发者的绝对控制,等于剥夺了开发者对自己产品发布的自由,在iPhone如日中天时,开发者不得不忍受,但随着Web应用的回归,App Store 的模式,没有理由不式微。苹果公司的封闭模式(App Store 只是其中之一),必然导致其衰落,实际上,它已经有过一次教训了,但乔布斯的天才使苹果演绎了一次王者归来的好戏,但乔布斯不常有,而开放永在,如果苹果不改其封闭模式,再次衰落,我相信为期不远。安卓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越了iOS的市场占有率,因为安卓是开放的,而且是免费的。综上所述,App缺少自由(受制于应用商店),没有标准,也不开放,这样的技术与应用模式,能“长生不老”吗?四 Web必会卷土重来除了Native App固有的缺陷,还有下面几个原因,必然会让Web App卷土重来。一是随着HTML5的到来(预测明年完全定稿)及其相关技术的发 展 ,会有越来越多的开发者开发Web应用,而App必将逐渐式微。同时, 浏览器也将进一步进化,成为开发者的平台,它的对数据元素的渲染,显示和操作功能会更为丰富和强大,比如,近年出现的D3.js, 其从数据生成SVG图像的能力,令人印象极为深刻。可以开发出非常丰富的用户界面。我想, 除了已经有的功能外,未来的浏览器将具备以下的功能:1. 开发合作应用的编程借口2. 整合功能(整合各种服务为一体,这有点像瑞士军刀的骨架)3. 基于地理信息的编程接口4. 安全功能/或安全功能编程接口5. 游戏引擎6. 支付功能(?)7. 基于图像/视频(照相,摄影功能)/日历/重力感应等功能编程接口8. 屏幕尺寸的自适应调整二是随着带宽技术的发展,比如4G和5G技术的普及,困扰Web App的带宽问题基本可以解决。Web App的特点与云计算的发展趋势是相符的。而Native App的流行是和软件的服务化趋势背道而驰的,这只能是暂时的现象三是随着显示屏技术的发展,移动终端的小屏幕问题,也终将会成为过往云烟,随着屏幕问题的解决,原来桌面互联网的模式,会更容易移植过来。四 要注意到,随着浏览器平台功能的显现,混合型的应用(本质上还是Web App)可能会占有重要一席。可以预期, 十年以后,没有什么移动互联网和固定互联网之分,互联网只有一个,在这大转变的过程中,许多公司会崛起,很多公司会衰落,一如过去的十几年。现在的交通和通讯技术,基本湮灭了人们的乡愁,但无法湮灭人性。社会的发展, 犹如潮起潮落,推动潮起潮落的,表面是技术,而表面背后的,是不变的人性。人们的耐心是与生活节奏成反比的,现在生活节奏快, 所以微博能大行其道。未来的世界, 竞争将更为激烈,生活节奏也就更快,真正掌握了人性,你就有可能掌握未来。有人或许觉得这样说有点玄乎,我再举一个例子,我曾看到过一个报道,说世界互联网的三分之一流量与色情网站相关。这有点出人预料,但细想也在情理之中,“食色,性也”,两千多年前的孔老二就把这个告诉大家了(呵呵,这样称呼孔圣人,有点不恭了)。特别是色情类网站,照片和视频居多,都是带宽消耗大户。所以流量很大,也就不奇怪了。App必死, Web永生,因为Web更符合“人性”(包括人性的贪婪)。会不会有比Web更好的技术出现呢? 笔者相信会的,但现在预言还为时太早。或许有一天, 连Web的基础协议TCP/IP都将成为过去时。在技术领域里,没有最新,只有更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形容技术的进步,倒是满合适的。在互联网领域,你的想象力有多大,你驰骋的空间就可能有多大,谷歌是好例子。
|